縣委副書記、縣長王寧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發布日期:2025-01-08 09:58 來源:鹽城市射陽縣人民政府 瀏覽次數: [字體: ]

          2024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我們堅持興產業、固根基,拼出了集群聚能的新優勢

          工業經濟擴量提效。精心組織專題招商活動17場次,新簽約京弈綠能、海洋鋼構模組等億元以上項目145個,新開工信達LED、藍水新能源裝備等億元以上項目92個,新竣工蘭邦特種纖維、中車大兆瓦葉片等億元以上項目56個。73個省市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20%。累計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5億元,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需求170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0家、省星級上云企業69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2家,工業實時開票、規上工業增加值等指標增幅保持全市前列。大連重工建成國內領先的風電塔筒生產5G數字化平臺,金剛星精密鍛造入選省質量管理數字化升級試點,華景智慧能源實現新三板掛牌,經開區獲評2024中國新質生產力高質量標桿,新纖維高端紡織產業集群獲評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現代農業強基提標。新建提升高標準農田10.8萬畝,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幅持續“雙提升”,糧食、漁業產量保持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入選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成投用全國首座智慧漁業碼頭—黃沙港漁港二期碼頭,全省第一艘海上移動加工船開工建設,杰龍麥芽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農業全產業鏈開票、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完成投資額全市第一。“射陽大米”入選世界稻米地理標志品牌百強榜、獲評“一帶一路”新時代農食品牌建設創新案例,和盈黑雞、中華絨螯蟹“申江1號”獲批國家級新品種,光明銀寶“娟姍牛鮮牛奶”通過江蘇精品認證,特庸鎮獲評省蠶桑特色小鎮。

          第三產業升級提檔。開展“515消費節”系列促進活動,主要商業綜合體客流量同比增長8.7%,帶動消費超8億元。培育規上服務業企業33家、限上批零住餐企業128家?,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80億元。建成“1+15+60”電商物流服務體系,網絡零售額增速超20%,國家電商進農村示范項目通過終期驗收,獲評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建成開放“水稻時光之旅”等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漁家歌謠民宿獲評國家等級旅游民宿,央視《三餐四季》尋味射陽,全年接待游客63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8億元。出臺“人才購”“換新購”等“射八條”政策,商品房銷售面積82.6萬平方米,培育?資質建筑業企業17家。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千億,較年初分別增長7%、20%。

          一年來,我們持續抓改革、謀創新,積蓄了向新提質的新動能

          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全國首臺“碳中和”大兆瓦海上智能風機、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風電機組相繼下線,完成全省首例存量綠電降壓改接,落地全省首個電網側二氧化碳儲能電站項目,龍源、遠景2個獨立儲能電站并網運行,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全省第一。成立全省首家園區級綠電綠證交易認證服務體,全年實現綠電交易4924兆瓦時、綠證交易1.6萬張。臨海綠色低碳供熱中心全面竣工,零碳社區一期建成投用。港開區入選首批省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海通鎮獲全國首張“零碳鄉鎮”證書,日月島獲評全國零碳旅游景區。

          重點改革深入推進。入選國家級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規范化建設試點、全國第二批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農業用水監測管理系統上榜國家節水技術推廣目錄。全省率先開展企業全生命周期體系化不動產登記服務,18個重大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縣數據局獲評全國“數據要素×政務改革”典型案例單位。創新社保就近辦“前店后廠”模式,社保全業務“村村辦、銀行辦”經驗在全省推廣。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明湖控股等3家國企獲評“AA+”信用等級。扎實開展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清查利用專項行動,縣財政局獲評全國財政系統先進集體。

          開放創新持續發力。CQC新能源創新基地獲批CNAS國家認可實驗室資質,杰力紡機入選省研究生工作站。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9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14家,天能炭素、明科橡塑、歐瑞達獲評省瞪羚企業,益維光電創成省智能制造工廠,九陽生物獲評省級工程研究中心。新增省科技副總12名,達成產學研合作項目107項,規上企業研發投入突破23億元,豐源生物獲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落戶正道海洋氫能、橙爍光電等千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8個,實現外資到賬3705萬美元。建成鹽城港跨境電商國家體驗館趣伏里店,口岸吞吐量突破20萬噸,實現外貿進出口95億元,跨境電商貿易額全市第一。

          一年來,我們不斷優功能、提品質,煥發了大美鶴鄉的新魅力

          現代城市呈現新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全市率先完成質檢入庫并啟用,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省道348、智慧物流園等37項城市提升工程有序推進,沈海高速四明互通建成投用。改造老舊小區60萬平方米,建成保障性租賃住房4136套,新建充電場站30個,體育路、燃化橋等6個市政路橋通車,千鶴湖體育公園、海都公園入選省級開放共享綠地名單。組建“一體化”排水公司,建成投用港城污水處理廠,完成132個片區雨污分流改造、52.7公里城鄉污水管網建設,縣城黑臭水體全面消除。縣住建局獲評全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先進集體。

          幸福鄉村不斷升級。新建農村生態河道200公里,建成幸福河湖23條,改造農廁8965戶,改善農房2927戶,改造農路20公里、橋梁20座。實施新洋港閘下移、黃沙港閘拆建等重點水利工程12項,成功承辦“天職2024”全省臺風暴雨防御行動演練。啟動海河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臨海金海、洋馬賀東、盤灣裕民等11個村創成省首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海通射南獲評省特色田園鄉村。231個涉農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50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65個。

          生態環境加快改善。完成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項目145個,全市率先完成2蒸噸以下生物質鍋爐淘汰,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全省第一。持續開展國省考斷面水質保障提升行動,5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均值均達Ⅲ類。全縣658家涉固危廢企業全面納入信息化系統監管,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建成全市首家生態環境保護聯勤工作站,完成海洋生態保護修復890公頃、退漁還濕305公頃、海岸線修復16.9公里、互花米草治理2.3萬畝,蟬聯中國最美縣域。

          一年來,我們全力辦實事、增福祉,交出了民生改善的新答卷

          社會保障鞏固提升。組建縣人才科技發展集團,新建青年就業見習基地6家,新增城鎮就業5500人,“射陽好阿姨”入選全國首批家政勞務品牌典型案例。全市率先成立縣級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海通、四明獲評“15分鐘醫保服務圈”省級示范點。新建城市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個、幸福助餐小院6個、長者幸福食堂15個,入選全國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縣民政老年護理院創成全國醫養結合示范機構,縣社會福利院創成四級養老機構,特庸王村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新坍兒童“關愛之家”建成省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射陽中學躋身省高品質高中建設行列,縣高級中學創成省四星級高中,國家老年大學江蘇分部射陽分院掛牌成立,中高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獲評省高質量平安校園建設縣,英雄航天員王亞平來射開展大思政主題講座反響熱烈。建成數字化醫共體駕駛艙、三醫協同共享中心,縣人民醫院創成三級綜合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創成全市縣級首家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成功承辦黃海濕地公路自行車賽等10項省級以上體育賽事,乒乓球運動員蒯曼成為我縣首位世界冠軍。縣工人文化宮入選全省工人文化宮聯盟唯一縣級單位,獲評全國職工書屋示范點。小淮劇《摳嬸趕豬》獲評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最佳劇目,雜技藝術中心入選省級小劇場建設優秀案例。

          社會治理持續加強。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全縣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可控,縣應急管理局被表彰為全省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先進集體。持續深化法治射陽、平安射陽建設,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縣司法局被表彰為全國“八五”普法中期先進單位。扎實開展信訪積案“大起底大攻堅大化解”專項行動和源頭治理,連續三年獲評全省信訪工作先進縣。

          在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們堅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政府自身建設,深入開展黨紀學習教育,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高質量辦結人大代表建議254件、政協委員提案238件。同時,工商聯、殘聯、婦聯、共青團、科協、紅十字、對口協作、關心下一代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檔案史志、統計審計、機關管理、國防動員、退役軍人事務等各項工作實現新進步。

          2025年工作任務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及縣委決策部署,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省委“七個更加注重”工作要求和市委“四個三”工作布局,改革賦能探新路,綠色發展勇爭先,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完成省定任務。

          主要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改革驅動、創新引領,厚植更高質量的發展后勁

          突出改革攻堅。緊扣發展所需、群眾所盼,狠抓一批牽引性、標志性、普惠性改革。全面提升“蘇服辦”射陽旗艦店,完善“我的鹽城”射陽板塊,打造定制化、套餐化、模塊化涉企服務“一類事”場景。推行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兩證審批合一”、“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工業用地供應模式,常態化保障工業項目“多證齊發”。發展托管式、訂單式、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高標準打造智慧農業決策中心,構建數字鄉村“一云統攬”新體系。持續開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專項行動,加快同類資產、同質化經營業務整合,推動縣屬國企做大做強。

          強化創新提升。鍛造產業鏈核心優勢,放大技術轉移中心耦合作用,建成歐瑞達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北大拉曼半導體、浦源檢測創成市級以上實驗室,新增省企業技術中心10家以上。建設深圳離岸創新中心,培育省級標桿孵化器1家,新招引科技型項目150個。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探索“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深度合作新模式,全年組織校企對接30次以上,引進科技副總20名,達成產學研合作100項。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探索“投貸聯動”“企業創新積分貸”等新型科技金融產品,滿足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

          踐行綠色低碳。大力推進零碳產業園區建設,發布《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國家標準,加快110千伏建新變改造和綠電接入,建設全時段綠電供需平衡的園區級新型電力系統樣板。持續深耕風電、電力、海工三大裝備產業鏈,建成龍源100萬千瓦海上風電、15萬千瓦零碳園區漁光互補、中鐵百穰30MW/200MWh獨立共享二氧化碳儲能等項目,加快落地軸承、偏槳系統等補鏈強鏈項目,布局葉片回收、主機再制造等循環利用項目,打造長三角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推進園區企業能量流數字化管理,聯合遠景、CQC、TüV南德、省環保集團,開展園區、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方法研究,提供碳關稅核算、綠色金融等公共服務,打造綠色產品碳足跡標準創新策源地。

          二、堅持實體為本、項目為要,培育更優質態的產業集群

          狠抓項目引建。優化招商機制,探索成立省級園區專業招商公司,全域統籌碼頭岸線、土地廠房、綠電綠證等資源,聯動龍頭企業、協會商會、招商聯絡處等多方力量,激發招商引資新動能。創新場景招商、基金招商、資源招商、以商引商方式,豐富聯創中心、光電顯示產業會客廳功能,定期更新產業配套、技術需求等應用清單,推動智能匹配和靶向招商,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60個、其中10億元以上20個,全力突破百億級項目。樹牢質效導向,健全項目全鏈條推進機制,實施竣工項目投產達效“回頭看”專項行動,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95個、60個,其中10億元以上10個、6個。

          提升產業能級。堅定不移圍繞重點產業鏈,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風電裝備、高端紡織、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規模均超100億元,光電顯示、低空經濟等產業規模均超20億元,全年工業實時開票超850億元。完善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實施“龍頭培強、規上提質、規下培育”三大工程,全年培育開票超百億元企業1家、超30億元企業5家、超億元企業150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0家以上。抓實“企業發展三件事”,全年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家、省市雛鷹和瞪羚企業10家,新增省首臺(套)重大裝備1家、省級智能工廠5家以上,完成股改企業8家,華景智慧能源實現新三板調層。

          加強區鎮協同。深入推進“園區經濟+鎮級經濟”融合發展。東片區以港開區+黃沙港為牽引,重點推動零碳工業、循環農業、林業碳匯協同發展,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導區,工業實時開票超240億元。西片區以經開區+高創園為支撐,加速布局商貿商務、科創研發、智慧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持續做大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電子信息、電力裝備等產業規模,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工業實時開票超300億元。南片區以盤灣為中心,輻射特庸、長蕩等周邊鎮,著力壯大環保設備、汽車配件、新型建材等特色產業,打造大市區產業重要協作配套基地,工業實時開票超100億元。北片區以高紡園為主體,加快實現功能性面料、產業用紡織品等高端產品供給,打造綠色高端紡織產業基地,工業實時開票超130億元。海河、興橋等鎮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好騰籠換鳥、提質增效“兩篇文章”。

          三、堅持向內挖潛、向外拓展,構建更強韌性的動力引擎

          擴大有效投資。緊盯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聚焦農林水利、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民生實事等,精準謀劃推動一批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納入上級規劃,爭取更多資源要素向射陽傾斜。大力推動65個省市重大項目建設,三季度前全部開工,全年完成投資超220億元。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效應,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面向民間資本推介示范項目和應用場景,確保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超70%。

          釋放消費潛力。持續開展家電、汽車、家裝家居、數碼產品等以舊換新行動,大力拓展節日消費、大宗商品消費、品牌首店消費、特色夜市消費、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消費,鼓勵恒隆廣場、鳳凰文化廣場等商圈開展促銷活動,不斷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全年培育限上批零住餐企業130家以上,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05億元、增長7%。充分發揮國家電商進農村項目示范引領作用,鼓勵指導企業開設線上店鋪,搭建射陽產品供應鏈流通渠道,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宣講、直播帶貨等專題培訓500人次以上,創成市級電商直播基地1個。

          拓寬合作領域。依托歐洲、丹麥、韓國3個境外招商聯絡處,新上風場、儲能、商業地產等一批千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鼓勵遠景能源等外資企業利潤轉投,全年外資到賬增長8%以上。加快開拓“一帶一路”等海外新興市場,引導支持企業參加進博會、廣交會等展會,年內培育怡美食品、沙印紡織等超千萬美元外貿企業50家以上,3家企業進入全市外貿前30強,全年外貿進出口增長9%。引導縣內企業入駐鹽城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新增跨境電商企業10家以上,推動卓悅景華、蘇茵、阿斯米等企業上規模、提質效,全年實現跨境電商業務22億元以上。

          四、堅持以人為本、精益求精,建設更有品質的幸福城市

          加快城市更新。完善城市規劃體系建設,完成主城區單元、街區層級詳細規劃編制,因地制宜制定城市更新方案。加快19個片區24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望鶴里片區、合德鎮陽光完整社區建設,豐富體育健身、文化休閑、兒童游憩等功能配套。有序實施黃海路北延、沿河路東延等6條城市道路新建工程,打通“斷頭路”、暢通“民心路”。實施沿河路、城中公園、千鶴湖公園等5處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新建南苑小區、商業新村、振興路等4處生態停車場,完成人民路、興海路、鶴都路等易淹易澇風險點改造,全力打造美麗宜居城市。

          優化城市管理。健全“大城管”機制,依托“鹽政通”APP,實現指揮協調、智慧環衛、綜合執法等“一網統管”。深入推行市容秩序、環衛作業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全面啟動戶外廣告、車輛停放、餐飲油煙等專項整治,實施臨港垃圾滲濾液處置、城北轉運站、路燈亮化設施更新等項目,確保市容“常治”、市貌“常新”。全面整治“小散亂”排水,構建城市污水“源網泵廠河”智慧管理體系,提升保護質量和專業水平。實施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安全動態監管,開展城市橋梁檢測評估,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運行效率。

          激發城市活力。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振興復蘇,用好“鹽八購”“射八條”等政策,加快聚龍府、華玥府等改善型住宅建設,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1400套,培育資質建筑業企業15家。積極布局康養地產,突出“樂齡健康生活、社區功能集成、社會能量交換”三大特色,加快升級銀康智慧養老社區,全力打造健康休閑目的地。科學增設便民疏導點、夜市經營點,試點朝陽步行街區、吾悅廣場等“潮汐攤點”,既規范有序,又留住城市“煙火氣”。穩步推進省道348射陽段、5萬噸級航道、通用碼頭等交通工程,著力構建“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加快發展智慧物流,射陽綜合智慧物流園創建省級重點物流基地。

          五、堅持宜居宜業、富裕富足,打造更具內涵的和美鄉村

          推動農業更強。全面夯實穩產保供基礎,新建提升高標準農田10萬畝,實施海河糧食主產區全域整治5.7萬畝,改良利用鹽堿耕地2100畝,建設沿海“大糧倉”。深入開展農業項目“招高引新”行動,全年招引億元以上農業項目10個,培育年銷售超10億元農業“鏈主”企業5家、年銷售超5億元領軍龍頭企業15家。深入推進“數農融合”,新建“無人農場”、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10個以上。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新興業態,規劃建設現代海洋漁業產業園,加快發展“風光漁”一體化海洋牧場,黃沙港國家中心漁港建成年銷售30億元的華東地區漁獲集散中心。深化“饗射陽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效應,新增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目錄5個,打造品牌示范基地10個。

          促進農村更美。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一體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實施農村戶廁改造6500戶,疏浚河道259條400公里,建成農村生態河道180公里、幸福河湖12條,培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0個,創成省特色田園鄉村1個、傳統村落1個,日月島創成省級旅游度假區、泊心黃沙港爭創4A級旅游景區。提升“射陽河畔好風光”農業一號線規劃建設水平,有機串聯鶴鄉菊海、桑樂田園、四季果香等特色農業園區,有效銜接黃沙港特色漁港、海通水綠生態等沿海風情小鎮,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帶動力。

          幫助農民更富。探索發展縣域農場,依托“國企+村集體+農業服務主體”模式,通過農機共享、農資統購、技術指導、規模銷售等方式,實現小農戶土地資源有效整合,增強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效應。開展農民職業技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涉農專業大學生培訓教育,培養高素質農民3.5萬人以上,建成農技綜合服務中心4個、“一站式”農事綜合服務中心10個。深入實施強村富民增收行動,放大“一村一策”效應,所有涉農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穩定達50萬元。

          六、堅持民生優先、均衡普惠,實現更新期盼的美好生活

          兜牢民生保障。創建省級人力資源產業園,打造立體化線上線下招聘服務網絡,強化就業創業幫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動“射陽好阿姨”在長三角地區打響品牌。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等四類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確保應救盡救、應助盡助。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國家試點工作,建成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1個、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個,海通鎮打造銀發經濟康養文旅小鎮。開展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愛心守護”工程,建成省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1個。

          提質公共服務。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和“縣管校聘”改革,大力實施“縣中振興”計劃,創新民辦教育管理方式,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實施教師隊伍“五級梯隊”培養工程,建設市級名教師、名校長工作室10個,創成省優質園2所,中高考成績持續走在全市前列。深入推進數字化醫共體建設,高效運行“醫網通”。全面推進縣人民醫院三級乙等綜合醫院、縣中醫院三級專科醫院建設,年內新增名醫工作室6個,建設專病診治中心10個,招引醫學人才100名以上。穩步推進商業保險承辦醫療救助工作改革,滿足群眾多元化醫療保障需求。

          深化共治共享。持續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深化電動自行車、化工和危化品、高層建筑消防等“一件事”全鏈條治理,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加大食品“兩超一非”問題查處力度,守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PM2.5濃度和空氣優良率保持省市前列,5個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不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著力提升矛盾糾紛綜合化解能力,確保社會大局安定有序。


          打印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河北区| 白沙| 垦利县| 星子县| 古交市| 乐昌市| 贡嘎县| 南康市| 佛山市| 临夏县| 安国市| 泰宁县| 平潭县| 成武县| 垦利县| 中牟县| 云浮市| 延川县| 广西| 明星| 永靖县| 阳江市| 永新县| 杭州市| 东城区| 遵义县| 邻水| 溧水县| 玛沁县| 南城县| 宁陕县| 砀山县| 汉中市| 长兴县| 卢氏县| 秀山| 泰州市| 庆元县| 沾化县| 江油市|